人類演化館內部展區。中國古動物館供圖
人類是如何演化而來的?我們的祖先長什么樣?在與豺狼猛獸共生的惡劣自然環境中,我們的祖先如何生活,人類的行為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一直是學術界和公眾長期以來都非常好奇的問題。近日,改造后的中國古動物館人類演化館正式開館,提供了解開這些疑問的一把鑰匙。
最新科研成果助力展品升級
人類的演化經歷了700萬年的過程。其間,人類的體質特征發生了很大改變,腦容量增加,還能夠直立行走。同時,人類使用的工具以及行為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最早使用簡單的石器到復雜石器,再到使用一些特制的工具。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從被捕食者變成了“統治者”。
“想要探索這一過程,科學家最重要的證據就是人類化石以及與人類化石伴生的文化體系?!敝袊茖W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吳秀杰表示,從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第一個頭骨化石起,科學家在中國境內70多處發現了史前人類化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古人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改造后的人類演化館正是通過展出中科院古脊椎所近百年來的科研成果,特別是最近20年在中國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以及古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向公眾系統地介紹人類起源與演化以及史前文化發展的歷程。
據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張平介紹,人類演化館根據古人類演化的時間軸共劃分了九個展區,包括“直立為人”展區、“頭腦風暴”展區、“神州古人”展區、“荒野求生”展區、“藝術曙光”展區、“遺傳密碼”展區、“科學面對面”展區等。
如果想要了解人類演化研究的新技術,“遺傳密碼”展區不容錯過?!斑z傳密碼”展區運用最新的可觸摸滑屏技術,展示了科學家是如何破譯生命密碼、探索演化之謎的。古DNA研究能夠幫助解開古人體內的遺傳密碼,使人類可以追溯歷史,在一個更為宏大的背景下探究人群之間的相互關系。
如果對古人使用的工具好奇,則可以到“荒野求生”展區一探究竟。一整面石器墻展示了古人類制作的312件石器,按照石器的用途和種類擺放。石器是研究古人類行為的首要材料。根據研究人員的現場演示,制作石器的剝片與加工技術主要有錘擊法、砸擊法、碰砧法、摔碰法、間接打擊法、壓制法等。而石器類型包括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手斧、手鎬、薄刃斧、凹缺器、石鉆、雕刻器、球狀器等。隨著人類技術進步和智能發展,石器變得規范、鋒利、精美和多樣。
多媒體技術+系列課程提升科普傳播效果
除了展品的大量更新,人類演化館還將最新的多媒體技術融入展陳設計中。
“通過觸摸屏、投影等多種技術方式,增加了參觀的趣味性和參與感,激發青少年探索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的求知欲,使科學與科技、人性化與趣味性相結合?!睆埰綇娬{,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是本次重裝升級的一大亮點。
漫步“時光隧道”,展館通過對光影效果的運用,使觀眾在黑暗中與古人比身高;通過光、電多媒體技術和自動化等多種控制手段的運用,使幻影成像等高新技術結合人類演化進程和北京猿人的生活環境,產生全新的展示效果。
此外,古動物館根據古人類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制作了北京猿人、藍田猿人和尼安德特人的高仿真復原像,復原像制作逼真、毛發清晰,科學地還原了史前人類的長相、身高和他們使用過的工具,讓參觀者更加直觀地觀察史前人類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張平告訴《中國科學報》,為了配合該館的升級,中國古動物館還專門開發了“人從哪里來”21堂主題課程及相關研學線路,內容涵蓋了從猿到人、古人也瘋狂——基因交流的故事、工具的演化、語言的產生、遙遠的樂音、古人類學學科發展等。每一門課程都做了精心的課程設計和實驗設計。
在這個過程中,傳播科學思想是放在首位的。比如,學生們可以學習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學會基于關鍵詞查詢相關文獻的技能;通過導師的啟發式文獻閱讀,了解古人類學最新進展與前沿方向;通過代表性科學家的代表性案例學習,了解科學思想從誕生、形成到發展成熟的過程;從大量案例中概括梳理出科學研究的一般流程,學會研究性學習的思維方式……
通過這些課程,真正把中國古動物館和中科院古脊椎所“隱藏”的教育資源利用起來,展現給參與者。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