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科學視點

梁思禮:我干的導彈是保衛祖國的

  梁思禮17歲留學美國,25歲博士畢業,同年9月在聽到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后,毫不猶豫放棄美國優渥的工作,立刻回國。從新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艘神舟飛船,再到讓敵人聞風喪膽使命必達的“東風快遞”,都有他的杰出貢獻。他就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梁思禮。

  矢志傳承愛國基因

  梁思禮1924年8月生于北京,是梁啟超先生的第九個孩子。得益于開明的家庭教育理念,梁氏“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也許因為梁啟超先生年逾半百喜得愛子,因此對聰明可愛的梁思禮格外疼愛,并昵稱其為“老白鼻”(Baby的諧音)。梁啟超的書齋“飲冰室”,很少允許孩子們去玩兒,梁思禮卻是例外。在這里,父母會給他講南宋崖山殉國名臣陸秀夫、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梁啟超喜歡給孩子們寫信,在400余封家書中,有一封信的內容是“畢業后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不幸的是,在梁思禮差不多5歲時,父親便離開了人世。

  后來,梁思禮回憶說:“父親對我的直接影響較少,幾個哥哥姐姐都受過父親言傳身教,國學功底數我最弱,但愛國這一課,我不曾落下半節。他遺傳給我一個很好的毛坯,他的愛國思想通過我的母親及他的遺著使我一生受益?!?/p>

  “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等等,梁啟超先生的言行不僅影響了一代代中國青年,更直接影響了梁思禮。有人曾問梁思禮:“您從父親那兒繼承下來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他回答:“愛國!”

  赴美留學前,梁思禮幾乎都在天津度過。1937年目睹了母校南開中學被日軍轟炸,這成為他抹不去的少年記憶。實業救國是那個時代的要求,母親告訴他,父親生前希望孩子中有人學習科學技術。1941年高中畢業后,他便隨三姐梁思懿前往美國留學,這一年他17歲。

  “留學的時候,我覺得中國工業落后,所以想學一門工業技術,學成回國出力”。1943年,由于一直想走工業救國的道路,加上申請到了部分生活津貼,因此梁思禮轉入以“工程師搖籃”著稱的普渡大學,改學電機工程,主修無線電,以后又學自動控制。經過寒窗苦讀,梁思禮僅用兩年的時間就修完3年的課程,1945年從電機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隨后,梁思禮又到辛辛那提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

  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

  1949年,梁思禮順利拿到自動控制專業博士學位,8年的留學生涯并沒有讓他留戀美國,當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后,他果斷放棄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邀請,決定回國參加祖國建設。9月24日,他在舊金山登上了歸國的“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同行的還有二十幾位留學生,他們都沉浸在歸國的快樂中。

  航行期間,梁思禮和同伴們從廣播中聽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旗是五星紅旗的消息,大家欣喜若狂,說要開一個慶祝會。慶祝會要有國旗,五星紅旗到底什么樣子廣播并沒說。梁思禮等人找來白布,用紅墨水把布染紅,又用黃紙剪了1大4小5個五角星,憑想象把大五角星放在紅旗中間,小五角星放在4個角,簡單而莊嚴,表達了對祖國的美好祝愿和內心的激動。海上航行20多天后,他終于在天津的碼頭上,見到了闊別8年的母親,也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新中國成立前夕,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周恩來開始積極爭取留學海外學子的歸國工作。1949年夏,他指示相關部門動員在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技術專家回來建設新中國工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消息,在海外掀起了一場為建設新中國服務的留學生回國熱潮。據統計,從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底,近400名留美中國學生回國參加建設,帶回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成為了各自領域的奠基者或領導者,梁思禮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梁思禮講過:“我離開(美國)時的感情,只有期望,沒有留戀”。當年和他一起留學的一位好友,選擇留在了美國,任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參與設計美國“民兵”洲際導彈。他任中國航天工業部的總工程師,搞中國自己的洲際導彈。地位相當但收入相差很大,好友年薪幾十萬美元,住高級別墅,他卻住普通單元房。有人問,對此有何感想?梁思禮答道,他干的導彈是瞄準中國的,我干的導彈是保衛我們祖國的!

  主持或參與多項第一

  梁思禮1949年10月回國后,并沒有立即投身國防和航天事業。新中國一窮二白,工業基礎落后,航天領域就是一張白紙。因為沒有對口專業,梁思禮先是在郵電部從事技術工作,參加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建設工作。直到1956年,梁思禮才迎來了人生的新起點,這一年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起步之年。3月,梁思禮負責新中國第一個科技規劃《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噴氣技術”(即導彈與火箭)部分的起草。10月8日,象征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創建的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梁思禮任導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負責導彈控制系統研究,成為第一代航天人。從此徹底與火箭、導彈等大國重器為伴。也就是在這一年11月,梁思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國的導彈研發之路從零開始,注定充滿坎坷。梁思禮回憶:“當時既無資料,也無儀器和導彈實物,除了錢學森外,誰都沒有見過導彈和火箭,簡直是兩手空空,一張白紙。但這是一顆生機勃勃的種子?!本瓦@樣,我國導彈研制攻關就從一張白紙開始了。1959年,中國開始仿制蘇聯P-2導彈,梁思禮作為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之一,負責系統仿制和人員培訓工作。其間由于兩國關系惡化,蘇聯撤回了專家并帶走了全部教案和技術資料,這無異于釜底抽薪。抱著一定要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導彈的決心,再困難也要干下去。梁思禮與梁守槃等專家一起迎難而上,成功解決了超差代料問題,研制出了具有替代性的合格的國產燃料、材料和元器件。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導彈“1059”(后被命名為東風一號)在酒泉試射成功,射程比P-2導彈還要遠一半。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導彈,邁出了我國導彈事業從無到有的第一步。

  隨后,梁思禮參加了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東風二號及其改進型導彈的研制,并擔任控制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主任設計師,領導研制成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慣性制導系統。1962年3月21日,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枚東風二號導彈進行首飛試驗。試驗前夕,梁思禮的第三個孩子即將出生,他與妻子道別前說:“若生男取名‘梁凱’,若生女取名‘梁旋’?!逼诖舜问罪w能夠凱旋。當天導彈發射后,過了幾秒卻像喝醉了酒似的搖搖晃晃,頭部還冒白煙,然后是發動機起火,21秒時導彈完全失控,69秒后導彈墜毀……自主研發的第一枚導彈發射以失敗告終,給梁思禮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之后,梁思禮等人總結經驗,重新再搞,儲備很多預案,在經歷17項大型地面研制試驗、105次發動機試車后,東風二號終于在1964年6月29日發射成功。也正是那次失敗,成就了之后的長征二號系列運載火箭的一次次成功,使他認識到導彈這么復雜的東西,必須要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去搞,推動了梁思禮開創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問世。他提出,“質量和可靠性是設計出來的,不是統計出來的;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是管理出來的,不是試驗出來的”。這個學科已成為長征火箭安全飛行的堅實保障。

  緊接著,梁思禮作為主任設計師,參加了東風二號甲導彈和核彈頭“兩彈結合”飛行試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外媒曾嘲笑其“有彈無槍,一通瞎忙”。由于東風二號采用的是蘇聯導彈的無線電橫偏校正系統,該系統局限性明顯。發現問題的梁思禮和同事們決定采用雙補償和橫向坐標轉換裝置,成功研制出了全慣性制導系統,排除了地形的干擾,制導精度也得到極大的提高。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帶有核彈頭的東風-2A導彈,經過896千米的飛行,核彈頭在靶區上空569米的預定高度實現核爆炸,震驚世界,從此中國成為了真正具有核打擊能力的國家。

  洲際導彈是國之重器,梁思禮在結束“兩彈結合”工作后,又轉戰研發東風五號。鑒于洲際導彈射程遠、精度高,需要用計算機控制制導系統,而當時應用集成電路的只有美軍的民兵導彈,蘇聯尚未研制成功。為搶占制高點,梁思禮決定在東風五號上采用慣性平臺—計算機制導技術?!霸诎准埳袭嫯嫛薄霸匐y,也要咬著牙走下去,必須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因為這是國家的需要?!弊罱K梁思禮和同事們完成了關機方程和導引方程的推導,一個小型的國產集成電路計算機研制成功。1971年9月10日,攜帶此裝置的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首飛試驗,取得成功。

  1976年至1978年,梁思禮擔任長征三號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后來又集中力量研制遠程導彈和長征二號,并參加了多次飛行試驗和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的首飛試驗,還以此獲得了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為我國遠程導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貢獻。

  “硬件是軀體,軟件是靈魂”。1981年以后,梁思禮大力推廣航天軟件工程化,這使后來的神五、神六、神七、神八、神九、神十等飛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達到了從來沒有達到過的高度。

  2016年4月14日,91歲的梁思禮在北京的家中去世。習近平總書記在唁電中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梁思禮同志毅然歸國,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鞠躬盡瘁,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嚴謹作風令人敬仰。梁思禮作為第一代航天人,為祖國國防的強大奉獻了一生!他的名字和他的豐功偉績應被每個中國人銘記!


分享到:

微信圖片_20220224033859.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