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然P450酶相比,“雙功能小分子協同的人工P450過加氧酶”具有獨特的催化特征:(1)解除了P450BM3酶工程改造中對高度保守位點T268的突變限制,T268位于血紅素活性中心的最近端,是天然酶中誘導催化活性中間體形成的關鍵殘基,同時其對底物結合構象有明顯調節作用,T268的可突變為催化反應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雙功能小分子N-(w-咪唑基)-己?;?L-苯丙氨酸衍生物(N-(w-imidazolyl)-hexanoyl-L-phenylalanine, Im-C6-Phe)在發揮助催化作用的同時也可調節底物的結合構象,進而影響反應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P450酶的半理性設計和雙功能小分子協同P450催化策略有機結合,通過對T268位點作用的系統研究及與F87位點的組合突變,并結合底物空腔周圍位點的迭代突變,實現了苯乙烯的高度不對稱環氧化,(R)-氧化苯乙烯的對映選擇性可達99% ee,催化活性同樣十分優異,反應總轉化數實現了目前P450過加氧酶催化苯乙烯環氧化的最優性能(如圖)。取代苯乙烯的底物拓展同樣呈現優異的不對稱催化性能,(R)-氯/氟代氧化苯乙烯的對映選擇性均可實現95% ee-99% ee。典型突變的半制備量反應可保持(R)-氧化苯乙烯的高度對映選擇性,分離產率達43%以上。該研究顯示蛋白質工程與雙功能小分子協同P450過加氧酶催化策略組合可為酶促烯烴不對稱環氧化提供一條新途徑,拓展了P450酶的催化應用范圍。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Science上,并被選為封面文章(Back Cover)。單碳酶催化研究組博士趙盼霞、陳杰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叢志奇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島市創新領軍人才計劃、青島能源所所內合作基金及山東省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等的支持。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