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科學視點

青島能源所在P450工程酶催化不對稱環氧化研究中獲進展

  光學純度的氧化苯乙烯是醫藥、手性化學品和功能高分子的重要合成砌塊,烯烴的不對稱環氧化是合成該化合物經濟、簡潔的方法之一。盡管苯乙烯不對稱環氧化研究已取得進展,但包括化學和生物催化在內的多數體系均以(S)-構型手性產物為主。開發高度(R)-對映選擇性苯乙烯環氧化的工程酶具有一定挑戰性和重要價值。
  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是多功能生物氧化催化劑,是眾多天然產物生源合成途徑中的限速酶之一,其也能夠催化多種不同類型的烯烴環氧化反應,而已報道的野生型P450及其工程酶在苯乙烯環氧化的(R)-對映選擇性控制方面均不理想。另外,大多數P450單加氧酶催化功能的實現高度依賴提供還原力的輔酶NAD(P)H和負責電子傳遞的還原伴侶蛋白。近年來,鑒于P450酶在合成生物技術領域的潛力,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叢志奇帶領的單碳酶催化研究組致力于開發不依賴于還原輔酶的非天然P450過加氧酶催化系統,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雙功能小分子協同P450酶催化”的新概念,通過引入帶有內嵌堿性基團的外源小分子作為助催化位點,協助P450的血紅素活性中心活化過氧化氫,將單加氧酶P450BM3改造為以過氧化氫作為末端氧化劑的P450過加氧酶,為P450催化的非天然底物氧化轉化提供了新策略(Angew. Chem. Int. Ed. 2018, 7628, selected as Very Important Paper and Frontispiece;Chem. Eur. J. 2019, 6853, Invited Concept, selected as Review Showcase and Frontispiece;ACS Catal. 2019, 7350;Catal. Sci. Technol. 2020, 1219, selected as Inside Front Cover)。

  與天然P450酶相比,“雙功能小分子協同的人工P450過加氧酶”具有獨特的催化特征:(1)解除了P450BM3酶工程改造中對高度保守位點T268的突變限制,T268位于血紅素活性中心的最近端,是天然酶中誘導催化活性中間體形成的關鍵殘基,同時其對底物結合構象有明顯調節作用,T268的可突變為催化反應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雙功能小分子N-(w-咪唑基)-己?;?L-苯丙氨酸衍生物(N-(w-imidazolyl)-hexanoyl-L-phenylalanine, Im-C6-Phe)在發揮助催化作用的同時也可調節底物的結合構象,進而影響反應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P450酶的半理性設計和雙功能小分子協同P450催化策略有機結合,通過對T268位點作用的系統研究及與F87位點的組合突變,并結合底物空腔周圍位點的迭代突變,實現了苯乙烯的高度不對稱環氧化,(R)-氧化苯乙烯的對映選擇性可達99% ee,催化活性同樣十分優異,反應總轉化數實現了目前P450過加氧酶催化苯乙烯環氧化的最優性能(如圖)。取代苯乙烯的底物拓展同樣呈現優異的不對稱催化性能,(R)-氯/氟代氧化苯乙烯的對映選擇性均可實現95% ee-99% ee。典型突變的半制備量反應可保持(R)-氧化苯乙烯的高度對映選擇性,分離產率達43%以上。該研究顯示蛋白質工程與雙功能小分子協同P450過加氧酶催化策略組合可為酶促烯烴不對稱環氧化提供一條新途徑,拓展了P450酶的催化應用范圍。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Science上,并被選為封面文章(Back Cover)。單碳酶催化研究組博士趙盼霞、陳杰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叢志奇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島市創新領軍人才計劃、青島能源所所內合作基金及山東省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等的支持。


分享到:

微信圖片_20220224033859.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