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科學視點

可植入式心臟監測器可提高房顫診斷率降低卒中風險

  類肝素藥物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試驗(TOAST)亞型分類標準,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學分類標準,其將缺血性腦卒中病因共分為五大類:1.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2.心源性栓塞;3.小動脈閉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4.其它明確病因的(如感染、免疫等);5.不明原因的。存在顱內大血管狹窄或小血管病變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往往將病因歸結于血管原因,但是這類患者中是否存在房顫而引起心源性卒中需要長期進一步監測和深入研究。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招募了496名存在顱內大血管狹窄或小血管病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例因手術并發癥退出),其中242名患者作為干預組,在卒中發生后10天內在體內植入“可植入式心臟檢測器(ICM)”進行長期心臟監測,250名患者作為對照組接受常規心臟監測(12導聯心電圖、外部心臟監測等),在12個月內監測房顫持續30秒以上的心臟事件。結果顯示,在干預組中,27名患者監測到了房顫事件,而對照組中只有4名患者被發現房顫事件的發生。因此,在存在顱內大血管狹窄或小血管病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使用ICM監測較常規心臟監測更能提高房顫的診斷率,其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JAMA》雜志上,題為《Effect of Long-term Continuous Cardiac Monitoring vs Usual Care on Dete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ttributed to Large- or Small-Vessel Disease:The STROKE-A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該項研究為預防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發生或者復發提供了新的檢測手段,房顫的早發現并且通過服用抗凝藥物早期治療、進行合理的卒中二級預防,可以有效減少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或者復發。
論文鏈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80490?resultClick=1


分享到:

微信圖片_20220224033859.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