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科學視點

陳凱先:讓中國人用上自己研制的好藥

陳凱先(左二)與科研人員一起做實驗。上海藥物所供圖

  “真正讓中國人用上中國科學家研制的新藥、好藥?!边@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藥物所)原所長陳凱先這輩子最大的追求。

  近日,上海市發布了《關于促進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這讓身為上海市科協生物醫藥專業委員會主任的陳凱先十分欣慰。

  求學之路

  1945年8月28日,一個男孩在重慶大學校醫院出生。父親為慶??箲饎倮麨槠淙∶皠P先”。

  17年后,陳凱先以優異成績被復旦大學錄取,但意外被分到放射化學專業。雖然是“誤打誤撞”進入化學領域,但這決定了他一生的努力方向。

  1978年,陳凱先考入上海藥物所,成為著名藥物學家嵇汝運的研究生。

  那時,嵇汝運敏銳地注意到,新藥發現從隨機篩選向理性設計轉變是國際藥學發展的新趨勢。于是,嵇汝運派陳凱先前往吉林大學,在我國量子化學奠基人唐敖慶門下再次開啟求學之路。

  1988年,陳凱先剛獲博士學位,又被選派赴法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訪問研究。在法期間,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優異的研究成果,他獲得該所頒發的尼納·舒可倫獎,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給中國學者。

  之后,陳凱先婉拒法方的挽留選擇回國。離法前,中國駐法大使館教育處請他為留學生作一次講座,主題是談談他“如何經過艱難選擇而毅然回國”,陳凱先當即實話實說:“其實并沒有什么艱難選擇,學成回國是再自然不過的想法?!?/p>

  回國前,陳凱先還用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為上海藥物所購買了一臺計算機。他和課題組同事從零開始,一起搬運資料、安裝設備、調試軟件,開啟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研究之路。

  創新藥物

  長期以來,新藥研發一直缺乏深入的理論指導,依賴于隨機、盲目的實驗篩選,這種方法效率低、成本高、風險大,成為新藥研究的瓶頸。

  “以前,我們是在偶然中尋找可能。在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藥物大多是通過一些偶然機會發現的,比如青霉素。但是靠碰運氣效率太低了。有時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篩選了成千上萬種化合物,卻一無所獲,因此,我們必須探索理性藥物設計的新路?!标悇P先說。

  20世紀60~70年代,理性藥物設計這一新興領域前沿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藥物構效關系研究也從以前的定性推測水平提升到定量計算水平。

  “做衣服可以進行服裝設計,蓋房子可以進行建筑設計,藥物研究為什么不可以進行藥物設計?以前尋找新藥,科學家是拿一大把鑰匙去開鎖,一把一把去試;現在科學家開始研究鎖的結構,為了打開這把鎖去專門定制一把鑰匙?!标悇P先解釋道,分子與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理論計算方法去研究,并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進而針對某個分子靶點的藥物進行從頭設計和高通量的“虛擬篩選”。

  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陳凱先帶領團隊對藥物設計方法和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他曾赴偏遠地區應用大型計算機開展研究,廢寢忘食地沉浸在繁復計算中,有一次甚至累得暈倒。

  經過不懈努力,陳凱先和同事共同主編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原理、方法和應用》,成為我國該領域最早的學術專著。陳凱先還先后發表300余篇論文,提出了對藥物設計方法的一些重要改進與創新。這些著作引導和培養了該領域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員。

  東遷張江

  1996年上海市政府和科技部等決定共建“張江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市又進一步提出和實施“聚焦張江”戰略。

  當時,“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認識還未完全扭轉,上海藥物所位于鬧中取靜、科研氛圍濃郁的岳陽路中科院滬區大院里,與兄弟研究單位比鄰而居,交流合作十分有利。因此,當上海藥物所醞釀東遷張江的消息傳開后,部分職工心懷憂慮,列舉了搬遷的種種不便。甚至有人勸告時任所長的陳凱先:“搬遷張江你千萬要慎重,不要被指責為‘賣所’的人啊?!?/p>

  陳凱先當然知道當時的張江總體建設還不成氣候,對外界的吸引力也相對較小,周邊的配套設施還不完善。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2000年年中,研究所黨政班子到張江未來所址實地察看,面對一片荒地和空蕩蕩的周邊環境,陳凱先的內心希望和擔憂交織。但他深知“一個研究所的發展,一定要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里。國家要發展生物醫藥,要把它打造成國家創新的熱點,張江又是發展的基地,我們應該積極投身進去”。

  陳凱先和研究所黨政班子多次召開座談會做思想工作,最終把職工的思想統一起來。在中科院積極推動和上海市、張江園區的大力支持下,一個嶄新的研究所順利建成。2003年3月,上海藥物所正式搬遷到張江這塊開放、創新的熱土。

  如今,上海藥物所已成為我國新藥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中心之一,而張江也成為國際知名的“藥谷”,集聚了1000多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全國第一個腫瘤免疫治療的PD-1抗體藥物特瑞普利、抗腫瘤靶向藥呋喹替尼、首個PARP抑制劑抗腫瘤藥物尼拉帕利等都誕生在張江。

  傳承創新

  自從上海藥物所搬遷到浦東,陳凱先就扎根在了張江“藥谷”。

  2003~2004年國家醞釀和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其間,陳凱先積極建言獻策,提出我國生物醫藥實現自主創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設想,牽頭起草把新藥研究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建議書,并征集了100多位兩院院士署名支持,對國家正式立項實施“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5年3月,陳凱先出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在擔任校長期間,他強調“傳承”和“創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上海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劉平介紹說,陳凱先帶領上海中醫藥大學與國家航天員訓練中心開展交流合作,促成了大學研發的中醫“四診儀”成功應用于歐盟—俄羅斯—中國的國際航天合作項目“火星500”計劃,受到國際贊譽。陳凱先牽頭承擔的國家支撐計劃項目“中藥有效成分群關鍵技術研究”,在復方中藥關鍵技術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忙碌的科研工作之外,陳凱先還先后擔任浦東新區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帶領著科技工作者共同推動上海的科技創新。在他看來,科協就是一個巨大的智庫,應該圍繞上海市委、市政府大的戰略決策,組織上海的科技工作者建言獻策,做好戰略研究工作。

  在陳凱先的帶領下,上海市科協以做好人才舉薦、表彰工作為契機,使更多的科技英才脫穎而出,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截至2019年,上海市評出的“科技精英”中已有67人當選兩院院士,成為推動上海市、全國乃至國際科技進步、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這些成績的取得說明了兩點,一是說明我們推動了上??萍既瞬诺呐囵B;二是說明科技英才評選的標準還是很準確的?!标悇P先說。

  他告誡年輕科研工作者要厚植家國情懷,有責任、有擔當,要誠實正直,耐得住寂寞。

  幾十年來,陳凱先的所有成績都離不開“國家需要”的牽引。他始終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初心使命和努力方向,在實現人生價值中完成一次次突破。在被問及取得成就的原因時,他只用一句樸素的話總結:“也許我這個人做事比較認真、比較能吃苦吧?!?/p>


分享到:

微信圖片_20220224033859.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