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義慶
編者按
百年征程砥礪奮進,初心不變歷久彌堅。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一窮二白到壯麗輝煌,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偉大跨越。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求實創新,把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在黨的感召下,中國科學院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加入到中國共產黨的光榮行列,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即日起,本報將推出系列專訪,集中報道中國科學院新黨員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勇當科技戰線上先鋒戰士的光榮事跡。
走過錢學森先生的辦公室,再走過郭永懷先生的辦公室,然后掏出鑰匙打開自己辦公室的門,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力學所)研究員申義慶的日常。能與兩位“兩彈一星”元勛在同一個地方工作,是令他倍感幸福的事。
站在巨人肩上
申義慶所在的力學所,是一個有著近70年歷史的老所。研究所的院子里,立著錢學森和郭永懷的雕像。
1955年,錢學森沖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次年1月,他給周恩來總理寫信,提出要發展我國火箭導彈技術。在錢學森的籌劃下,1956年,力學所成立,錢學森任首任所長。當時,郭永懷任副所長、籌建組副組長。
申義慶的研究領域是空氣動力學。力學所在這個領域的發展,也離不開錢學森和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的鋪墊。
1956年,錢學森剛來到力學所時就要求每個組的研究方向都要圍繞國家重大問題開展。不久后,他調整了力學所的工作,增加了高速空氣動力學、物理力學、化學流體力學等更基礎、應用范圍廣闊、國家迫切需要的研究領域。郭永懷主導組建了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為了紀念錢學森、郭永懷兩位前輩,力學所將1號樓304室、305室布置成了中國科學院黨員主題教育基地。申義慶的辦公室在308室。每天上班,申義慶都會從304室、305室門口經過。日復一日,他心里萌生出了一份親切感和自豪感。不善言辭的申義慶常對外人這樣介紹自己:“我在力學所工作,我們所是錢學森、郭永懷建立的,他們是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不起的貢獻的人?!?/p>
自豪慢慢也變成了激勵:“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們打下了一片‘江山’,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p>
立于時代潮頭
和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一樣,現年52歲的申義慶也曾“留過洋”。
申義慶主要從事計算流體力學方面的研究。計算流體力學是一個介于數學、流體力學、計算機應用之間的交叉學科。2006年,已經是力學所副研究員的申義慶決定出去看看國外的研究情況,于是,這年夏天,他去了美國邁阿密大學機械與航空工程系做研究科學家。經過5年的歷練,2011年,他重新回到力學所工作。
剛回國時,申義慶就深深感受到了國家的發展速度:“2006年出國時,路上還有好多人騎自行車;回國一看,路上到處都是小汽車?!?/p>
2019年4月,申義慶參加了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組織的黨外科技骨干主題研修活動,參觀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等地。盡管申義慶是大科學裝置領域的“外行”,但是從巨大的經費投入中,他仍感受到了國家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度重視,也看到了科學的又一個春天。
在參觀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過程中,看著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華麗變身國際化的大都市,申義慶心潮澎湃:“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走向更光明的未來?!?/p>
從這次研修活動回來之后不到兩個月,2019年6月,申義慶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而在60年前,即1959年,經力學所支部大會表決,錢學森也在這里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在申請書中,申義慶寫道:“國家近年來的一系列科技政策,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重視程度和迫切需求,進一步認識到我們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才能肩負起我們的歷史重任……我鄭重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請黨組織考驗我?!?/p>
永遠沒有完美 永遠沒有止境
當被問及“你有沒有想過要像錢學森、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一樣,做成一件什么大事?”
申義慶愣了一下:“我能做的就是把我發現的問題解決好?!?/p>
比起談“做大事”,申義慶更愿意談“怎么一步步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在老一輩科研人員的精神指引下,在國家科技政策的激勵下,申義慶把對科研的熱情與對黨、國家和人民的熱愛,轉變成了具體行動。
每天,申義慶都在不停地解決問題,也在不斷地“完善自己”,“可能到了明天,今天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最好的了,永遠沒有完美、永遠沒有止境”。
“比方說現在我們努力地做算法,是為了能解決應用中遇到的求解難題,為了能獲得更精確的流動結構、更好地服務于工程應用。隨著人們對數學或者物理學認識的加深,或許現在的先進算法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甚至通過理論推導就可滿足工程應用的需求了?!绷钠鹂蒲?,申義慶嘴角帶著笑,眼里閃著光,話也多了起來。
他心里清楚,隨著時代的發展,自己努力了一輩子的事情,可能終將會變得“沒有用處”。但是對待科研,他從未有絲毫的放松,“科研這個事就是停不下來,你把這個小問題解決了,后面依然還有很多問題等著你”。
在做科研的同時,申義慶同樣看重教書育人的責任。他每年都參與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流體力學課程的部分教學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與所指導的學生們開討論會,共同探討遇到的科研難題。他還注重方法教育,努力讓學生們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由此培養出創新能力。
加入黨組織之后,申義慶感覺到了一種無形的支持和鞭策,這也讓他對自身責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白鳛榭蒲腥藛T,我將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履行社會職責,用最好的科研成果報答黨和人民的信任和期待,為祖國和人民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p>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