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科學視點

科技界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其中,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企業研發經費增長15.5%,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等內容引發科技界代表委員的關注與熱議。

代表委員們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的信息振奮人心。對于政府工作報告如何落實,他們紛紛建言獻策。

科技創新:找準問題,統一認識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鉆研、盡展其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

加強長期穩定支持,不僅可以提升科研經費使用效率,減少科學家用于申請項目的時間和精力,還可以減少低水平重復,避免出現關鍵難啃的硬骨頭無人問津的局面。問題的關鍵是哪些是國家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只有充分論證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全國一盤棋進行整體戰略布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優勢才能得以體現。

此外,對于參與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人才,要分類管理,分類評估,不能一刀切。對于年齡的限制也應該根據學科的不同而不同,比方說,在數學、物理學科,年輕非常重要,但在農業領域,經驗很重要,年齡可以適當放開,此外,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于年齡也應該有不同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柏春:

我們一定要尊重基礎研究的規律,注意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要有耐心。在判斷我們應該支持什么項目,支持什么人時,應該首先重視洞察力強的杰出同行的意見?;A研究重點支持精干的隊友,發揮人才的創造天賦,同時也要給那些未被重點支持者一定的空間。有時候,看似的“弱者”,實則是“例外的創新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力:

很高興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強調基礎研究。加強基礎研究的呼聲可謂由來已久,但我發現,對基礎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解。究竟什么是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包括興趣驅使的自由探索和應用導向的研究。對于后者的重視遠超過前者,以致于前者的空間不斷被壓縮。

我提議,在相關重要科技政策文件中,明確定義基礎研究,清楚表明支持興趣驅使的自由探索,并在資源配置與經費分配上給予切塊支持;不斷完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長期堅守,構建有利于自由探索的研究生態;不斷完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長期堅守,構建有利于自由探索的研究生態;加強科普宣傳,準確介紹基礎研究的內涵和意義,保護和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熱情。

企業創新:激發創新活力,提高轉化效率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永飛:

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正逢其時。企業當前仍然存在創新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創新動力不足、產學研合作不夠深入等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一是應當大力發展科技領軍型企業,進一步形成共識、合力、默契,共同打造科技產業自主生存發展的能力,協同培育產業鏈、供應鏈經受超極限打擊的能力,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突破。二是依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展科技企業,在高水平自力更生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中,確保極端條件下產業可正常持續,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下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確保正常條件下能應對極端沖擊。三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依托制造業中的先進企業,解決“卡脖子”技術中材料和工藝這兩大質量問題,積極吸引外資,同時不遺余力地支持培育本土科技企業發展壯大。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這些信息釋放著極強的信號,十分振奮人心。在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方面,我認為兩條十分關鍵,一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強調企業家精神,支持有科學家精神的企業家和有企業家精神的科學家;二是原始創新要立足長遠,且應賦予科研人員高度的自主權。相信未來科學家能夠更加專注于科學研究,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將被進一步激發。

制造業發展: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

打造制造強國或工業互聯網,不僅僅是核心技術裝備的升級,而是從整個制造業的全產業鏈來推動,很多時候要用到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于制造業來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元器件,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制造業越來越“軟化”,軟件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需要數字技術的賦能,即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

我們要著力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同時要著力培養一批專精特新的人才,做好這條生態鏈的建設。

數字經濟:保障數據產權,釋放數據紅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完善數字經濟治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馬一德:

數字經濟發展完善當務之急是建立數據要素市場體系的問題,實現這一目標目前最主要的困境是法律問題,即關于數據產權的保障方式、保障機制仍然并不明確。

為了推進數字經濟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必須要加強數字市場的競爭治理。在數字經濟治理中,完善數據產權保護的法律機制下一步應當成為頭號重點工程。

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明確數字經濟領域的反壟斷制度,加強反壟斷執法力度,促進數據要素流動共享,加速實現各個產業部門的數字化轉型和全面發展。要盡快發展和完善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加強企業知識產權和創新成果的保護力度,吸引鼓勵企業投資,政府要通過加強競爭執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并積極開放公共數據資源供企業利用,充分釋放我國的人口和數據紅利。

“雙碳”工作:以技術進步推動目標實現

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樊杰:

出臺碳達峰行動方案,是2021年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可圈可點的工作,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開始步入有序推進的正軌。

我國當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難點和重點之一,是如何提升技術進步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貢獻度。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全社會的節能降碳效率,通過新能源生產-儲存-輸送-消費等全流程的技術攻關優化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建立固碳科技體系增強碳中和水平,促進我國節能減排盡快從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轉向技術進步主導,這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微信圖片_20220224033859.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