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科學視點

賀云翱委員:建立國家科技遺產名錄

中國土地上保存著眾多的科技遺產。然而,迄今還有許多人認為中華民族沒有科學技術發明創造能力,許多珍貴的科技遺產散落于田野或淹沒于一般文物及文化遺產類型中。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教授賀云翱表示,應由國家科技主管部門主持,聯合其他相關國家部門,建立國家科技遺產名錄體系并開展相關保護利用事業。

“科技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并遺留下來的包含有較高科學價值、技術價值、歷史價值和創新價值的各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科技實驗、科技研究、科技觀測、科技設施與設備、科技建筑、科技碑刻、科技人物、科技文獻等遺產類型。

科技遺產是中國國家遺產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人們解讀中國科技進步史、凝練傳承民族創新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科技創新能力自信,促進人們從科學技術發展歷程的角度,理解、認識古代社會科學技術狀況、發展規律、科技作用以及先人的自然觀與宇宙觀,對促進科技遺產與經濟文化建設與發展、傳承弘揚優秀科技文化、啟迪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具有獨特價值。

賀云翱建議,依托專業力量開展全國范圍內科技遺產的普查與申報統計工作,全面掌握其資源數量、分布和保護現狀,進行分類,建立檔案及數據庫,并提出保護措施和開發利用規劃等。

建立分級、分類型的國家科技遺產名錄體系,以挖掘弘揚中華優秀科技文化為核心,立足全國,明確分級、分類標準,按重要性進行分級,按功能進行分類。

積極開展科技遺產的學術研究。在全國大學或相關研究機構建立若干主題的研究基地,對中國科技遺產開展系統性、持續性研究,不斷豐富和闡釋中國科技遺產的多方面價值。

建立不同主題的科技遺產博物館、遺址公園等,使中國科技遺產與現代科技知識成為全社會科學普及的重要內容。

打造科技遺產宣傳平臺。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通過各種媒體向公眾發布國家科技遺產名錄建設成果,并出版圖書、制作紀錄片或宣傳視頻,開展宣傳活動,講好中國科技遺產故事,從國家和社會各方面推進科技遺產保護、管理、傳播和活化利用事業。

國家制定和出臺加強我國科技遺產的保護、研究、利用的相關法規或工作條例,保障科技遺產事業健康發展。


分享到:

微信圖片_20220224033859.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