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科學視點

鄭永飛:成功是興趣和特長的融合

    鄭永飛每天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里,2009年11月,當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來時,這位剛過完50歲生日的科學家正埋頭實驗室搞科研。


   作為當年入選的最年輕院士,鄭永飛很謙遜:“我依舊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科研工作者?!?/p>


   遭遇過挫折困頓,從高考落榜生奮起,鄭永飛更愿意向青年一代分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但成長的歷程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無論在任何時代,都要努力奮斗,都要自強不息,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追溯成功品質的塑造,中學時代是一段繞不開的時光。當年執著探索學習方法,掌握解題竅門,在閱讀中打下牢固文學基礎,使得鄭永飛在傳道授業、從事科學研究時都游刃有余。


“把看到的東西和學習連起來”


   1959年,鄭永飛出生于安徽省長豐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一上小學,就進入了“文革”時期。他把目光投向文學。


   《三國演義》、《水滸傳》、《林海雪原》等為數不多的文學書籍,是鄭永飛的掌中寶。整個中學時期能借到一本文學名著不容易,鄭永飛總是千方百計地拖延還書時間。


   遇上書中的好詞、好句、好評論,他反復品讀,還專門找來本子摘抄下來?!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歐陽海之歌》等,是他重點摘抄對象,至今爛熟于心。


   真正觸動鄭永飛的是一堂作文寫作課。


   學校迎來一場“憶苦思甜”的展覽,老師帶著學生們參觀后,要求寫感想,鄭永飛把平時閱讀的內容洋洋灑灑寫了一頁多,自己還頗為得意。


   語文老師趙倫學看完后,特地將鄭永飛喊到跟前,追問他那場展覽的場景和細節,鄭永飛抓耳撓腮地答不上來,“他告訴我,作文不該這么寫,你應該寫參觀了哪里,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才是感想”。


   鄭永飛當時正在讀《解放軍文藝》期刊,趙倫學老師一點撥,讓他頓悟,“那不就是期刊上一篇完整的雜文和小說融合在一起的文章嗎?”


   他隨后按照要求重寫,改后的作文成為趙老師課堂上點評的范文。


   這是一個刺激,也是一個激勵,讓鄭永飛培養起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敏銳的觀察力,“我在認識上有了飛躍,從那時候起,我把平時看到的東西和學習連起來,成績一下就上去了?!?/p>


   同時,摘抄也讓鄭永飛養成了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課堂上,老師一邊講鄭永飛一邊記錄,晚自習時再找來參考書補充、整理筆記,考試前,再復習一遍。與臨時抱佛腳應付考試的同學相比,鄭永飛對知識的掌握更扎實。


  “知識是相通的,中學培養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為我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受益無窮?,F在我做研究時,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是我知道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被厥淄?,鄭永飛無限感慨。


高考落過榜,也做過民辦教師


   中學時,鄭永飛年齡小、成績好、不調皮,所以大家做什么都會帶上他。閑暇時,幾個要好的同學湊在一起下象棋、軍棋,其樂融融。


   讓鄭永飛欣喜的是,趙倫學老師依舊擔任他的語文老師。這個時期,趙倫學為鄭永飛找來許多文學作品,還指定鄭永飛當語文課代表。


   趙老師常常對鄭永飛進行課內外的作文訓練,培養他對于詩歌、散文的興趣。


   同學們的作業,期末給學生寫評語,都是趙老師批改了兩三份后,再讓鄭永飛按照模板學著把剩下的做完。


   對于少年鄭永飛而言,這樣的激勵引導著青春的力量,“這很讓人驕傲,你看,這些評語都是我寫的。而這些東西怎么寫?不同人有不同表現,如何規范用詞,如何評定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和表現,又是一個綜合的聯系?!?/p>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個老師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倍嗄旰蠡厥?,鄭永飛依舊充滿感恩之情。


   對文學的愛好,曾一度讓鄭永飛上課時都捧著課外書如癡如醉地看。


    初中的一次數學課上,李云嶺老師發現鄭永飛不聽課,在埋頭看課外書,便罰他上講臺解一道一元二次方程題。


   鄭永飛走到黑板前,稍稍審視了一下題目,拿起粉筆順順當當解答完畢。


   “我每天上課前都會預習課程,知道他下節課說哪里,看懂了,我就去看我的書,他說他的課?!泵看纹谀┛荚?,他總在前三名,有些讓老師們“愛恨交加”。


   學生上課時看小說,盡管李老師很生氣,但是不久就有針對性地給鄭永飛開起“小灶”,“上完課,他會找一些習題讓我做,你不是會了嗎?這些習題給你做。那時候對學習質量不是很抓,但是他會找一些習題,按照我的學習程度讓我做”。


   中學時,正趕上張鐵生“交白卷”的時代,高中從3年壓縮到了兩年。上了高中,除去正常上課,其他時間都在勞動。學校會在不同季節里安排農業勞動,修河壩、插秧、收割。


   得益于老師們的幫助,高中畢業后,鄭永飛以全區第一、全縣第二的成績,考取了民辦教師。17歲,他走上講臺,開始了長達兩年的鄉村執教生活。


   1977年,正式恢復高考,鄭永飛與“老三屆”同臺競技,不幸落榜了。


   有過失落,也曾懷疑自己還能否考得上,但鄭永飛依舊選擇了來年再戰,最終跨入了南京大學的大門。


   而同時期做民辦老師的,有人一起考上大學,也有的在打牌玩耍中度過,多年后聚會時,依舊是一個鄉村的民辦教師,讓人感慨命運的乖張和堅持的力量。


成功是興趣和特長的融合


   高中時,鄭永飛對物理書上的收音機電路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愛動腦子的他平時就喜歡擺弄鬧鐘,常常是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樂此不疲。


   “這么一個小小的東西,可以發出聲音,感覺太好了!”聽新聞、聽音樂,晚上看完書想休息了,鄭永飛就聽一會兒,出于好奇,他萌生拆了收音機,再研究它如何組裝的念頭。


   恰好物理課本上,都清清楚楚地寫明了步驟,于是,只要一有機會,鄭永飛就搭乘進城的拖拉機,去市里買零件,自己組裝收音機。


   鄭永飛笑言,當年合肥有一種麻餅,遠近有名,但一個麻餅要一毛四分五,他從來都舍不得吃,“平時為家人打醬油買醋節省下來零花錢,全部用在買零件和小書上了”。


    這充分鍛煉了鄭永飛的動手能力。


   雖然當時他沒有組裝出一臺完整的收音機,但至少“小機盒”可以發出聲音了,“很多東西并不難,努力爭取去做,慢慢就成為一種興趣”。


   在鄭永飛看來,興趣并非盲目的喜歡,比如玩游戲就是誤入歧途,而不能說是個人興趣,“興趣是有價值的東西,無論是收藏還是其他的,他腦子有這根弦,碰上它就能做好,慢慢成為追求”。


   鄭永飛發現,中國人不擅長發現自己的特長,常常把特長與興趣混為一談。


   一個故事讓他印象深刻。


   曾經,在鄭永飛執教的中國科技大學,有一位學習數學的少年班學生,在學習數學多年并在美國攻讀完博士后,出人意料地轉行做了生意,還做得很有成就。


   在少年成才的前20年里,不少人認為這位學生是一位“數學天才”,甚至他自己也這樣認為。


   但多年后,他和鄭永飛交流,博士畢業時,突然發現自己在數學領域沒有太多想法,別人能想到的自己卻想不到,才終于明白,“大學時數學比別人好,實際上是我有興趣自學了。初中把高中課上了,大一把大二課上了,這和特長沒關系,我沒有數學天分”。


  “有時候,你認為的特長,其實不是真正的特長,一件事你比別人做得好,效率高,事半功倍,這才是你的特長?!编嵱里w說。


   鄭永飛曾留學德國,他欣賞德國教育體系中根據興趣、特長培養人才的辦法。德國人初中畢業時就有職業選擇,讀高中上大學還是上中專做技工,在中學時就要作選擇,而且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判斷都沒有錯。


   在他看來,孩子將來適合做什么,判斷很重要,而判斷的基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特長,“有些人天生愛動手、心靈手巧,有的人記憶力好,看到什么就能復述出來……”


   鄭永飛院士對此總結,“興趣是一種思想,特長是一種技能,要把兩者融合起來,才能不斷走向成功?!彼约簭膼劭磿?、愛動手發端,到科學和人文交織,相互促進的故事,正為此寫下了注腳。


分享到:

微信圖片_20220224033859.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