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內涵豐富,可能每個科研人員都會對其有不一樣的解讀。怎么理解科學精神?又如何踐行和弘揚科學精神?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著名食品工程專家潘忠禮教授。
了解科學,才能更好理解科學精神
科技日報: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應該怎樣理解科學精神這一概念?
潘忠禮:我們要談科學精神,首先必須要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精神,這樣才會理解科學與精神結合后所具有的內涵,理解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而談到科學,從廣義上看,科學涵蓋了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內容十分豐富。當今由于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人們在談到科學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自然科學,進而在實踐中出現了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這樣的分類。但無論怎樣分類,這些科學都是知識和過程的結合體,都具有令人激動、有用、不斷發展和全人類參與的特性。而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外在表現為一種心態和態度??茖W精神,則指的是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秉持的精神,除了體現其對科學的態度外,同時反映了其在科學實踐中的操守。
科技日報:在您眼中科學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什么?
潘忠禮:人們對科學精神有著諸多的定義,我認為,科研人員所秉持精神的最重要的內涵是誠實,同時還有探索和挑戰的勇氣。具體體現在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心,尋根問底,循序漸進,系統性地尋找答案。
自身修養與外部環境缺一不可
科技日報:認可科學精神是一回事,在實際工作中踐行科學精神又是一回事,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怎樣才能在科研實踐中切實踐行您眼中的科學精神呢?
潘忠禮:要在科研過程中踐行科學精神,其實很不容易,需要科研人員自身具有對科學知識的熱切渴求和良好的科學態度,當然同時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只有對科學知識抱有極大熱情,科研人員才會有探索真相的勇氣;只有具有挑戰現有科學知識和未知科學知識的勇氣,他們才能揭示科學的真理,使科學進步??v觀科學發展的歷史,很多重大發現并非在預期之中,而是在科學實驗失敗或非預期結果出現后,依靠研究者挑戰一切的慧眼所發現。尤其是在基礎科學領域,探索和挑戰的勇氣對科學發現非常重要。作為一個科研人員要勇于求證,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才能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
科技日報:您提到外部環境的重要性,怎么理解這個外部環境?
潘忠禮:我所說的外部環境,指的是科研氛圍和政策的支持。給科研人員一個寬松的環境,才能促其在科研過程中保持誠信。良好的科研體制和政策應該允許失敗,因為在失敗的過程中,也同樣可能產生新的科學知識。一個科研項目,如果是建立在嚴格的科學可行性評估基礎之上,并且具有切實可行的科學方法來實現項目目標,不管最后結果如何,就應該是一個好的科研項目。如果不許失敗或獲得非預想的結果,將造成科研人員為完成任務或達標而弄虛作假,做出學術不端行為,這是科學精神所不能允許的。政策要給科研人員自由的發揮空間,才會利于科學的進步。
理性看待科研成果至關重要
記者:如您所說,要踐行科學精神,科研人員的自身修養與外部環境缺一不可。但不能否認,在實際工作中,考核評價是科研人員及其所屬機構都要面對的問題,或者說是壓力,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潘忠禮:要弘揚科學精神,讓一位研究人員始終對科學問題抱有積極的熱情,始終秉持科學精神踏踏實實地搞研究,實事求是地理性看待其科研結果至關重要。
科學研究既要有數量也要有質量,不應片面地的追求獲取專利和發表文章的數量。專利或論文數量雖然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工作做得多少,但不一定能真實反映其對科學發展做出的貢獻。片面追求發表文章和獲取專利的數量,若這些文章和專利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沒有貢獻和影響,則浪費了科研人員的大量精力以及眾多的社會資源。
此外,在科研過程中避免頻繁進行項目驗收和鑒定也很重要,因其很有可能造成科研人員用不實的結果來應付驗收和鑒定;同時過多的成果驗收和鑒定也會分散科研人員的精力,無益于科學精神的形成和發揮。
科技日報:您怎樣看待我們現今的科研評價體系?
潘忠禮:一個良好的科學研究體制和政策要能夠理性對待科研成果問題,要實事求是。只有真正的科學精神在社會和科研實踐中得到尊重和弘揚,才會使科學體現其本質,使科學成果具有其價值。在改革開放40年后,中國的科研體系和成果的評價應該進入一個從量到質的轉型期,它不但要有助于科學的進步,同時要有利于良好科學精神的形成,讓其在科學研究中得以體現。
|
官方微信